残根:指牙齿因龋坏、外伤、牙周病等原因,牙冠部分完全缺失,仅剩余埋在牙龈或牙槽骨内的牙根;
烂牙:通常指牙齿发生深度龋坏(俗称 “蛀牙”),牙体组织被细菌侵蚀,出现黑洞、缺损,严重时可暴露牙髓(牙神经),引发剧烈疼痛。
二者本质都是牙齿结构被破坏,若长期不处理,会成为口腔内的 “细菌滋生池”,进而威胁周边牙齿与口腔软组织健康。
残根烂牙的形成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口腔护理不当或外界因素叠加的结果,主要包括以下 5 类核心原因:
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,当食物残渣(尤其是甜食、黏性食物)未及时清洁时,细菌会分解食物中的糖分,产生酸性物质。这些酸性物质会逐渐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,形成龋洞 —— 若龋洞未及时治疗,细菌会持续深入牙体内部,最终导致牙冠崩坏、牙根残留,形成残根烂牙。
刷牙不彻底:未掌握 “巴氏刷牙法”,或刷牙时间不足 2 分钟,无法清除牙齿缝隙、牙龈沟内的食物残渣与牙菌斑;
忽视牙线 / 牙缝刷使用:牙齿邻面是龋坏高发区域,仅靠刷牙难以清洁,长期忽视易导致邻面龋坏,逐步发展为烂牙;
不定期洗牙:牙菌斑长期堆积会钙化形成牙结石,牙结石不仅刺激牙龈引发牙周病,还会加速牙齿龋坏,最终诱发残根。
高糖、高酸饮食频繁:蛋糕、糖果、碳酸饮料、酸性水果(如柠檬、山楂)等食物,会直接增加口腔内酸性物质浓度,加速牙釉质脱矿,为细菌侵蚀创造条件;
咀嚼过硬食物:长期用牙齿啃咬坚果壳、骨头、瓶盖等硬物,易导致牙体崩裂、缺损,破损处若未及时修复,会成为细菌入侵的 “突破口”,引发烂牙。
意外外伤:运动撞击、摔倒、车祸等意外,可能导致牙齿折断 —— 若折断后未及时就医保留牙根,剩余部分会逐渐腐烂,形成残根;
牙齿本身脆弱:老年人因年龄增长,牙釉质磨损、牙本质暴露,牙齿抗腐蚀能力下降;儿童乳牙或青少年恒牙若存在牙釉质发育不全,也更容易发生龋坏,进而发展为残根烂牙。
残根烂牙虽危害大,但只要做到 “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”,就能有效避免或改善。具体可从以下 4 个方面入手:
正确刷牙:每天早晚使用含氟牙膏,采用 “巴氏刷牙法”(刷毛与牙齿呈 45° 角,轻柔旋转刷牙,覆盖牙齿内外侧与咬合面),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 2 分钟;
清洁邻面:每天至少使用 1 次牙线或牙缝刷,清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与牙菌斑;
使用辅助工具:牙周病患者或牙缝较大人群,可使用冲牙器辅助清洁,进一步减少细菌残留。
控制高糖、高酸食物摄入:减少糖果、蛋糕、碳酸饮料的食用频率,食用后及时漱口(避免立即刷牙,防止牙釉质被酸性物质软化后磨损);
多吃护齿食物:增加富含钙、磷、维生素的食物(如牛奶、鸡蛋、绿叶蔬菜),帮助强化牙釉质;
避免用牙咬硬物:养成用工具(如开瓶器)处理硬物的习惯,防止牙齿崩裂。
定期检查:建议每 6-12 个月进行 1 次口腔检查,儿童、老年人或龋齿高发人群可缩短至每 3-6 个月 1 次,及时发现浅龋、牙齿敏感等问题,避免病情恶化;
定期洗牙:每年进行 1-2 次洗牙(牙周病患者需遵医嘱增加频率),清除牙结石与牙菌斑,预防牙周病与龋齿,从根源减少残根烂牙的发生。
一旦发现牙齿龋坏或有残根,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,在牙医指导下采取对应治疗措施:
浅龋 / 中龋:及时进行补牙治疗(去除腐坏组织,用树脂等材料填充龋洞),阻止龋坏进一步发展;
深龋 / 牙髓炎:若龋坏侵犯牙髓,需先进行根管治疗(清除感染的牙髓组织,消毒根管后填充),再做牙冠修复,恢复牙齿功能;
残根处理:若残根长度足够、牙周健康,可通过根管治疗后做桩核冠修复,保留牙根;若残根短小、炎症严重,需及时拔除残根,避免引发颌骨炎症,后续可通过种植牙、活动义齿等方式修复,恢复咀嚼功能。